说吸血可能有些过,更多的是战略协同。
毕竟名义上都是为刘邦打天下。
汉二年九月,韩信请求刘邦派兵三万,这是唯一一次史料中明确记载韩信请求刘邦援兵的记录,也是在这次请兵的同时,制定了北击燕、赵,东攻齐国,最后南绝楚粮的战略方针。
九月......信使人请兵三万人,愿以北举燕、赵,东击齐,南绝楚粮道。同年后九月,也就是闰九月,当韩信与张耳攻下代地之后,刘邦就派人收走了韩信的精兵,具体的数量,《史记》与《汉书》中均未提。
后九月,破代兵,禽夏说阏与。信之下魏破代,汉辄使人收其精兵,诣荥阳以距楚。从史料的记载其实能看出刘邦战况比较紧急。
即使刘邦一线战况不利,他仍旧给韩信留下了数万兵,以发动对赵国的战争,同时留下曹参配合韩信的军事行动。
展开剩余70%曹参跟随韩信在邬东打败赵相国夏说的军队,斩杀夏说之后。便开始分头行动,韩信、张耳率领士兵下井陉,攻打赵国陈余,曹参则去围攻赵国的别将戚公。
这一战略安排,首先可以防止戚公尾随,与陈余形成东西夹击之势。
其次,扫除刘邦与韩信之间的通道,既可以防备战略物资被断,还能防止代地残余势力支援陈余。
最后,可以拔掉赵国的根据地,防止陈余跑到邬县收集残兵,继续抵抗。
邬县到井陉的直线距离大约210公里。
从李左车的计策“高垒勿战,分兵绝其辎重”以及战后韩信的反应,也可以看出,韩信的粮道是其弱点。
结果韩信是幸运的,陈余没有同意李左车的计策,其实即便陈余同意,曹参也能够予以增援。只不过这样就会导致战争的方向走向复杂,结果也将变成未知数。
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,刘邦没有抽空韩信,给他保留曹参作为辅助力量的重要性。
打败陈余后,楚军多次派遣奇兵袭击赵地,张耳、韩信在救援的过程中趁机平定了赵国的城邑,之后再次抽兵增援刘邦,这是韩信第二次派兵增援刘邦。
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,赵王耳、韩信往来救赵,因行定赵城邑,发兵诣汉。汉三年六月,刘邦自称使者,早上趁张耳、韩信未醒,夺下军权,这是史料中刘邦第一次夺下韩信的军权,第三次得到韩信的兵源,也是战胜项羽前的最后一次。
六月... ...自称使者,晨驰入张耳、韩信壁而夺之军。乃使张耳北收兵赵地。夺取韩信兵权之后,刘邦接受郑忠的建议,不再选择与项羽正面硬刚,而是分给卢绾、刘贾将卒二万人,骑数百去帮助并且辅佐彭越开展敌后武工队。
刘邦开始上强度了!
之后刘邦又把曹参,曹参斩杀戚公之后又返回刘邦处,以及灌婴的骑兵部队派给韩信去攻打齐地。
从史料的记载中,可以看出,刘邦不是在简单的吸韩信的血,而是将资源整合,再进行合理的分配,这种再分配也如历史的反馈一样,得到了正面的印证。
最后一点,刘邦应对的是项羽主力的正面压力,避免防线崩溃,这是汉军生存的基础。如果刘邦的正面被击溃,项羽就可以抽身去对付其他战线,历史走向将再次变得不可测。
刘邦的吸血或输血并没有一程之规,他是根据战略实际做出的动态调整!
发布于:山东省宜人配资-高杠杆股票-在线配资-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