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85年9月5日,原本是个平常的日子,却因一位伟人去世,令无数人陷入深深的哀痛之中。左宗棠,这位晚清最具铁血气概的英雄,即便在慈禧太后生辰时,也敢空手而去,慈禧不仅没有责怪他,反而给予了他无上的荣誉。当左宗棠的死讯传至京城,慈禧太后悲痛万分,忍不住落下泪水,并且决定为他追赠太子太傅,按照大学士的规格安葬,赐予谥号“文襄”,并将他的牌位供奉于贤良祠和昭忠祠。慈禧还下旨要求在左宗棠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各省修建祠堂,以供后人纪念。同时,命令国史馆为左宗棠撰写传记,弘扬他的伟大政绩。
对于一个汉人来说,能够得到如此的荣耀,左宗棠无疑是死而无憾。在左宗棠去世的当天,福州原本晴空万里,却突然乌云密布,倾盆大雨如注。老百姓们纷纷为失去这位忠臣良将而感到痛惜。从此,“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,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棠”的口号传遍四方,而他带着棺材入疆的壮举,也成为了永恒的历史。
展开剩余82%曾国藩曾这样评价左宗棠:“论兵战,我不如左宗棠;为国尽忠,我也视他为楷模。国家幸得有左宗棠。”连外籍人士威廉姆·莱斯利·贝尔斯也如此称赞左宗棠:“左宗棠拥有真正伟大的灵魂。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军、杰出的行政管理者,更是一位伟大的人。”
本文将分上下两篇,带领大家走近这位晚清第一硬汉——左宗棠,探究他一生的风云历程,为何能让我们至今缅怀。
左宗棠于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出生在湖南长沙湘阴,虽然左家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,但家境依然贫寒。四个朝代的更迭,左家曾出过一些名人,但大多数时候仍是普通的农民,靠种田为生,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学问的追求。
在左宗棠出生时,家里有年迈的祖父母,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,家中共十口人。生活全靠父亲左观澜在外设馆教授学生维持。若是风调雨顺,一家人还能勉强温饱,但如果遇上灾年,粮食便不够吃,家里只能吃糠屑做的饼子。左宗棠小时候,母亲奶水不足,家里又雇不起奶妈,他只能喝米汤度日。虽然米汤勉强填饱了肚子,但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,左宗棠常常夜里哭闹,肚子饿得眼睛都翻出来。
他曾作诗一首,直白地描述了自己贫困的童年:“研田终岁营儿哺,糠屑经时当夕。乾坤忧痛何时毕,忍属儿孙咬菜根。”尽管家境贫寒,但左宗棠的父母和祖父母始终坚持让孩子读书。年仅四岁时,左宗棠便开始跟随祖父学习。祖父曾是国子监生,毕业后便开始设馆授徒,他为人仁爱宽厚,在乡里非常受人尊敬。
左宗棠聪明过人,祖父教给他的一句句诗文,他很快便能背诵出来。有一次,祖父带着左宗棠到后山摘栗子,并嘱咐他把栗子分给哥哥姐姐们。左宗棠不仅分给了五个兄弟姐妹每人一份栗子,而自己一个都没有留下。祖父看到这个举动,心中充满欣慰,认为这个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。
五岁时,父亲左观澜在长沙开设书馆,左宗棠与两个哥哥一同前往长沙求学。左观澜严格教诲,左宗棠天资聪慧,虽然未经过专门教导,却能轻松记住哥哥们朗读的内容。左观澜曾高兴地对妻子说:“将来老三定能封侯拜相。”这句话,六十年后竟然应验了。左宗棠的祖母曾做梦梦见一位神人降临,称自己为“牵牛星”,随后左宗棠就出生了。虽然这种梦境难以当真,但左宗棠自幼的聪慧和潜力是无可争议的。
从六岁开始,左宗棠便学习四书五经,九岁便能开始作文。十五岁时,他参加了县试,名列第一;在长沙府试中,左宗棠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。照这个发展趋势,他很快便能考中进士,开始步入仕途。然而,家庭的变故却深深改变了他的命运。
左宗棠的祖父母接连去世,兄长因病早逝,母亲也因丧子过度悲伤,没过多久便追随而去。父亲左观澜年事已高,忍受不了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,最终病倒并去世。左宗棠家中只剩下母亲的两个哥哥,二哥左宗植已经考中秀才,但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奔波,而年仅十几岁的左宗棠也不得不肩负起家中的重担。
尽管生活贫困,左宗棠从未放弃学问。他继续在书海中汲取养分,逐渐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性格。即便在困境中,左宗棠始终没有向困苦低头。为了未来的出路,他以极大的热情钻研《读史方舆纪要》、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和《水道提纲》,这些书籍涉及水利、历史和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,为他日后的治国理政和战场上的智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尽管屡试不中,左宗棠并未轻言放弃。他不断努力,在道光年间多次参加会试,尽管最终未能中榜,但他仍未放弃科举。这一段跌宕起伏的科举之路,为左宗棠后来的人生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不久后,生活让他转向了另一个方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宜人配资-高杠杆股票-在线配资-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