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本文之前,真诚邀请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今后您能持续收到类似内容的推送,也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。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!
文|照雪下玉关
编辑|照雪下玉关
提到清朝末年的对外交往,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屈辱的卖国条约,丧失主权、割地赔款,朝廷沦为了“洋人的朝廷”。甚至对于发生在自己国土上的日俄战争,也选择了视而不见,实在令人痛心至极。
展开剩余87%不过,公平来说,即便是被视为最软弱的晚清,在当时全球列强中也算是“最弱的强国”了。清朝灭亡前一年,墨西哥爆发排华事件,晚清政府派出军舰以炮舰外交的方式前往交涉,最终逼迫墨西哥赔偿了3亿银元,这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,绝对算是一场外交上的小胜利。
经历了1984年马尾海战和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,清政府终于意识到,虽然给慈禧太后修园子看似重要,但若不决心发展海军,就算园子修得再好,也逃不过被英法联军再度践踏的厄运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清廷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购舰浪潮。
从甲午战争前订购的“飞鹰”、“飞霆”号驱逐舰陆续交付开始,到民国时期“应瑞”、“肇和”等军舰归队结束,这一波购舰潮累计采购了四十多艘军舰。最为庞大、装备最先进的当属“海圻”号巡洋舰。
“海圻”号由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建造,排水量达4300吨,舰长132.3米,宽14.3米,最大航速可达24海里每小时。配备各类舰炮34门,鱼雷发射架7座,造价高达32.8万英镑。1899年,“海圻”号连同姐妹舰“海天”号正式启航,返回祖国。
恰逢意大利三门湾事件爆发,意大利军舰强行进入我国三门湾狮子口,意图“租借”该地。清廷坚决反对,命令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率舰南下,与两江总督刘坤一、浙江巡抚刘树堂合力防御,誓言对意大利的强行登陆采取坚决打击措施。最终,意大利舰队黯然撤退。
这场以实力压倒对手的事件,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外交胜利之一,彰显了北洋水师在远东海域的威慑力。
宣统二年(1910年),清政府接获消息,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将于次年六月加冕。按照惯例,英国会举办盛大的海上阅兵仪式庆祝这一时刻。清廷随即于十二月下令,派遣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为头等专使,前往英国祝贺,以示两国邦交的重视。
为了表达对英王的敬意,1911年农历三月,清政府决定派“海圻”号搭载特使参加加冕观舰式,海军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担任庆贺副使,负责指挥军舰航行并参加各类海军礼仪活动。
但载振不愿乘坐军舰,反而选择火车先行。于是4月24日,“海圻”号在程璧光指挥下从上海杨树浦军港启航,经印度洋进入红海,穿过苏伊士运河,横越地中海,终于于6月19日抵达英国朴次茅斯军港,准时参加五天后的国际海上观舰盛典。
期间,乔治五世亲自颁发“加冕银牌”给程璧光,以示庆贺和礼遇。
完成观舰仪式后,“海圻”号前往普利茅斯港补给并进行为期两周的检修。正值此时,国内急电传来新命令:前往美洲执行任务。
当时墨西哥爆发严重的反华排华暴乱,清政府驻墨使馆代办沈艾孙紧急请求派舰护侨。以往,这种境外侨民纷争清廷多置之不理,甚至认为“人在海外,活该自生自灭”。但随着国门打开,清廷的外交策略开始转变。
于是,清廷命令在英国的程璧光率舰访问美国、古巴、墨西哥,慰问侨胞,稳定局势。
检修完毕后,“海圻”号跨越大西洋,航程逾4000海里,于8月10日抵达纽约。这是中国军舰首次横渡大西洋,首次踏上美国土地,美国高度重视,前总统格兰特的儿子、小区陆军最高司令小格兰特亲自前往接待。
程璧光一行还拜访了格兰特墓地,献上花环,以表敬意。李鸿章访美时与格兰特有私人交情,如今这次访问充满历史情感。
面对这支来自东方神秘古国的舰队,美国民众极为好奇,大量记者纷纷拍摄。值得注意的是,舰上全体官兵,包括程璧光,离开上海后已悉数剪掉了标志性辫子,象征着摆脱过去的屈辱。
访问结束后,“海圻”号开启炮舰外交首站:古巴。
当时古巴尚未成为社会主义国家,对华人存在严重歧视。根据古巴华侨回忆,1847年首批华侨抵达时生活十分艰难,待遇极其恶劣。虽有些许改善,但歧视依旧普遍。
“海圻”号抵达哈瓦那港时,古巴华侨欢欣鼓舞,华侨总商会组织数百人盛大迎接,并为舰上见习生以上官兵举行宴会,宾主如老友相聚,畅谈甚欢,现场气氛温馨感人。
三天后,古巴总统亲自接见程璧光与舰长汤廷光,承诺:“古巴军民永不歧视华侨,因华侨曾与古巴军民共赴战场,为独立解放立下汗马功劳,这一历史永铭于心。”
“海圻”号此次访问,切实改善了古巴华侨的生活环境,赢得官方保证。
与此同时,墨西哥因政局混乱,加上美洲地区排华浪潮影响,华侨遭受惨重打击,杀害、抢劫、扣押事件频发。墨政府本对华人怨恨甚深,冷眼旁观。没想到,中国直接派军舰前来“讲道理”,令墨方措手不及。
“海圻”号还在古巴时,墨西哥即主动低头,签署条约向清政府赔礼道歉,承诺缉捕暴徒并赔偿3000万比索(约合3亿美元)。鉴于墨方态度转变和国内局势不稳,“海圻”号决定返航,不再赴墨执行任务。
理论上,回国最佳路线应是经哈瓦那,穿过加勒比海、巴拿马运河,横跨太平洋直返上海,全程约9510海里,能完成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。
但“海圻”号采用燃煤动力,且无冷藏设施,太平洋航线中仅能在夏威夷补给一次,较为危险。相较之下,原路返航可在英国等地多次补给,安全系数更高。
虽未能走太平洋完成环球,但以行程里程论,也可视为一次环球航行。
1911年9月,“海圻”号顺利抵达英国巴罗因弗内斯港。恰逢辛亥革命爆发,三副黄仲煊(民国首任海军部长黄钟瑛侄子)早为同盟会成员,立刻串联全舰官兵。
武昌起义胜利消息传来后,他找程璧光、汤廷光请其“登舰一呼,领导全舰参与革命”,暗示若不响应,只能永远效忠晚清。
经过与驻英大使刘玉麟商议,两人果断决定支持革命。
1912年1月1日,“海圻”号正式易帜,放下黄色青龙旗,升起红黄蓝白黑五色旗。
两个月后,舰队经爱尔兰海峡、圣乔治海峡、直布罗陀、亚丁、科伦坡、新加坡,顺利返回上海。
一年前,“海圻”号离开时还是晚清国旗,归来已是民国时代。
回国后,“海圻”号命途多舛,历经袁世凯、孙中山、陈炯明、吴佩孚、张作霖、张学良、陈济棠、蒋介石多位掌权者手中。
1937年9月25日,为保卫江阴防线,“海圻”号与“海容”、“海琛”、“海筹”号一道自沉江中,成为抗战历史上一段沉重记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宜人配资-高杠杆股票-在线配资-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